自刘备割发代首之后,可以说再无世家、官吏敢明面阻碍新法的推行,毕竟刘备这手实在是太吓人了。
州牧府。
“三弟,如今新法实行的如何了?”
刘备向谢龙询问道。
“大哥,东莱郡、齐国自不必说十分轻松,然其他郡县就有些不顺了。”
刘备微微颔首,心中明白东莱郡是因为是自己的起家之地又经营日久,自然不成问题。
齐国又是在自己眼皮底下,想必也不会有这么不长眼的人敢反对。
“那依三弟之见,该如何做,才能将新法彻底的推行下去。”
谢龙沉吟片刻。“大哥,依吾之见,此乃世家、豪强阳奉阴违之故,当派刚正之人主持新法,再设报纸以宣传,上下结合,推行新法不难矣!”
“哦?三弟所言报纸是何物?又该派何人主持新法?”
刘备见谢龙又说出一个全新的话语,自然连忙询问。
“哈哈哈,报纸与布告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布告乃通知百姓、官员政策之用,这报纸则能让百姓、官员了解政策的好处!”
谢龙一边轻摇羽扇,一边笑道。
刘备一听来了兴趣,“三弟,请细言之。”
“大哥,布告或许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发布新的,但是报纸却可以天天发布。
报纸顾名思义必然是用到纸的,具体如何操作,乃是将一项政策的好处详细的写出来,
这样发放给百姓,自然就可以杜绝百姓因为不了解政策,而不配合官府的弊端!”
“可是百姓之中识字者甚少,如此效果也不会太好吧?”
刘备提出自己的疑惑,也是虽然现在青州除了稷下学宫以外,其他郡也设了学宫。
但是主要还是青州军的家属入读,还有一些寒门,百姓入读少之又少,当然也不是不想。
主要是少一个劳动力劳动,还要供其读书,那怕青州纸在青州内部基本相当于白送,也难以让百姓大规模送孩子入学宫,至少目前青州大部分百姓还做不到。
所以在刘备看来报纸就相当于是发得更加频繁的布告而已,看不出这有什么特别的用处。
谢龙解释道。
“自大哥入主青州以来,青州大部分皆有青州军退伍兵卒,或多或少会识字。
到时候只需他们能将报纸上的政策口口相传就事半功倍,而且这报纸可不光此作用。
还可以发行一些诗词、文章,还有一些小故事。
比如兄长此次割发代首之事,若能在青州彻底流传开来。
恐怕无数人就得想想自己的性命比之兄长如何了,还敢阳不敢奉阴违的阻碍新法!
除此以外百姓不认字,还可以画嘛,只要通俗易懂让大部分百姓理解,如此就够了。
而且所谓师出无名,有了报纸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了!所谓上下同欲者胜!”
刘备一听就明白了,大喜!
“三弟,没想到这报纸还有如此多的妙用。
那还可以请诸多大儒为这报纸背书,同时什么内容能在青州报上发行,也可让吾等控制!”
谢龙也没想到,刘备居然就想到后世的垄断和名人效应了,果然古人才不蠢,反而十分聪明。
“大哥所言甚是,然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,决之使导;为民者,宣之使言。
所以也需要将此事交给刚正之人来做,但最好是清名素着的一代大儒!”
刘备微微颔首,“三弟所言甚是,周厉王之前车之鉴,备实不敢忘!不知三弟对全权主持新法之人和主持报纸之人,可有举荐?”
谢龙思忖片刻道。
“崔季珪为人刚正可用于主持新法,沐德信则为副,如此必然万无一失。
至于青州报可请吾两位师君为主报、副报,刘远鹏为人干练,寒门出身可为副手培养一二。
而且如此一来,还可以用学宫学子负责报纸编排!”
崔琰不必说性子自然是刚正无比,但是毕竟出身世家。
谢龙也担心其不能彻底下手,不过又想借用其名声,让世家不能齐心。
沐并则乃河间人,现年二十九岁,《魏略》记载其为人公果,不畏强御,也是机缘巧合下和姐姐、姐夫一家逃往到青州,后任青州一小吏,受钟繇举荐,谢龙仔细接触了解一番后。
沐并为人确实如记载一般,遂此次推行新法,谢龙就准备用之。
然其名声不着,自然就只能用为副手了,不过也算弥补了崔琰的短板,谢龙相信沐并绝对会将新法彻底的推行下去。
而谢龙所说的两位师君自然就是郑玄、卢植了,两位都可称得上天下大儒了,拿来给青州报背书再好不过了。
而且郑玄是稷下学宫的祭酒,正好可以用学宫学子来负责编排报纸,这样万无一失,还可以安排诸葛亮进去学习一二。
至于刘征则是青州寒门出身,入学宫后为人干练,学问虽不算出众,但对俗务、政务有自己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