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三九章杀人诛心
危机感十足的董卓,立刻将手下众将召集了起来商议军情。当然除了董卓的弟弟董旻以及董卓的两个女婿牛辅、李儒三个董卓最亲近的人知道当前的处境之外,并没有其他人知道当前的处境。包括董卓的侄子董璜、董越等一众家族子弟都不知道当前的情况。
而董卓也没有将自己的真实处境告诉他们,毕竟告诉他们之后除了扰乱军心之外,似乎也就没有其他作用了。于是董卓只是将自己的目的和要求传达了下去:要众人立刻行动给嚣张的联军以迎头痛击,以振军威!
众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交头接耳了起来,知道内情又站得靠前的董旻、牛辅、李儒三人并没有参与讨论,而是在观察着众饶反应和表现。以便帮董卓选出这次行动合适的人选。
当然众将领们不时也会看向这三位地位不凡的人物,想从他们身上读出一些信息来,毕竟董卓的这个军令有些太突然了。让他们有些应付不过来,而且这也不太符合他们心中的战略。
当前绝大多数人,是不支持现在发兵开战的,理由是联军他们是不团结的,各顾各的利益,早晚会发生内乱,导致联军从内部瓦解。到时候董卓军就可以借势而攻,定可不费吹灰之力,便将联军一扫而光。
而现在他们正处于内部矛盾的上升期,还没有出现内乱,如果现在出击,必然会增加董卓军的伤亡和损失,而且还很有可能在强大的外部威胁下,促使联军内部暂时放弃前嫌,从而拧成一股绳,形成战斗力。这样一来,一反一正对比之下,可就得不偿失了。
虽然众人都清楚这个情况,但是面对董卓的虎威,谁都不想去触霉头。但这可不是平时的打闹,而是面对百万联军,如果主动出击不成功,接下来面对的便是失败和死亡。这样的结果不仅对于董卓来是不可接受的,即便对这些将领们来也是不可以接受的。
面对这个两难问题,众人也都是举足不定,于是经过一阵讨论之后,现场便渐渐的陷入了尴尬的平静。静的让人恐怖,连周围饶呼吸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。
现场的氛围压抑之极,就连董卓都感觉到有些不适了。不过即便如此,众人也都在坚持着,等待着破局者的出现。
终于,樊稠忍不住站出来发声了:“禀太师,末将斗胆上几句,还请赎罪。末将认为现在还不是收拾这帮叛逆的最佳时机,目前这些叛逆正狂妄自大、嚣张几近癫狂,整日里出了吃喝玩乐就是声色犬马,哪里还有个军队的样子,稍待些时日他们必将彻底丧失战斗力。”
“而且这些叛逆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,之间的矛盾复杂,彼此之间勾心斗角,相信只需静待时日,他们必将因为利益不均而产生内乱!到那是便是太师您挥师剿灭他们的时机。”
众人听了之后,自然都是跟着纷纷点头,而这一切董卓自然也都看在了眼郑其实董卓又何尝不知道这些,怎奈自己后院起火了,后路长安城都已经被端了。如果这个信息在军中传开了,到时候军心一散,在想收拾起来可就难了。
看这个节奏,自己这边的情况肯定会在联军内乱之前传遍全军的。到时候就不是等着联军内乱了,而是反过来,联军等到了董卓军内乱了。到时候谁收拾谁的残局就不好了。于是董卓才着急,而这个信息又关系甚重,至少现在还不能让更多人知道,所以董卓也只能强忍着,憋着不。
当然面对自己部下樊稠的建言,董卓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好了。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,董卓并没有因为樊稠的直谏而生气,反而还因此而心感安慰:这时候才是火炼真金的时候,不愧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出来的,樊稠不错!
董卓心中安慰归安慰,但是并不能表现出来,反而故作生气的怒道:“本太师又岂会看不透这些,就是因为本太师看的恨透,而且看的很远所以才会做出这个决定。我意已决,你们就不用再劝了!”
“今的任务是让你们讨论怎么打仗,不是让你们讨论什么时候打仗。樊稠,你竟敢大庭广众之下,大胆的胡言乱语,质疑本太师的决定,影响军心,按律当斩!不过未出师先斩将,未免太不吉利了,所以先将你的脑袋寄放在你那里,等大战结束之时一并处理。不过不处理你不足以严我军纪,所以今你死罪可免,但是活罪难逃!”
“来人!将樊稠给我拖下去,重责二十军棍,以正军纪!”
“是!”随着应声,两个护卫走上前来,将樊稠给架走了。樊稠倒也是光棍,整个过程中既没有挣扎,也没有多余话,就这么顺从的跟着下去了。
其实,樊稠的心里现在也是懵的,这是什么情况?怎么一下子就从所谓的死罪,变成了二十军棍了?毫不夸张的这个差距可是一个上,一个地下。二十军棍对于自己来,那就跟挠痒痒差不多了。看来太师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,经过这么一番分析之后,樊稠对董卓不仅没有生出怨言,反而为自己的无能,而导致了自家太师委屈求全而自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