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的李愬不知道什么叫做两栖登陆,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夜袭版本的两栖登陆……
直到战斗结束,天色彻底阴暗下来之后,李愬被兴致勃勃的郭戎硬拽着,登上了郭戎的座舰,定远号。
说实话,关于晚上的夜袭,计划确实是制定了,但是是否已要执行郭戎却没有定下来。
原因很简单,危险性太高,如果不需要夜袭,李愬依旧能守住卑沙城,那么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搞偷袭就得不偿失了。
所以,郭戎将知否执行放到了白天的战斗上,看看敌军和敌将的表现是否值得自己去冒险。
从清晨伊始第五轮调动兵马出营进攻,到临近正午水师发动突袭,再到溃散的叛军全部回撤完毕,持续了五个多时辰,一直到接近黄昏才算彻底结束。
白天围绕卑沙城进行的战斗持续的时间着实不短,但是激烈的程度却极为有限,整个攻防战的阶段,一切波澜不惊,被李师道整合起来,由第五轮指挥的这几十万兵马的战斗力确实有限。
在李愬没有获得支援之前,依靠人数,确实有机会把卑沙城堆下来,但是郭戎率领船队抵达,李愬麾下的战兵可以得到轮换和补充,粮草、辎重、军械可以得到补充之后这个可能性已经彻底消失。
反倒是水师用八牛弩齐射,将这些乱军和叛军击溃之后,对方回撤的过程中的表现,引起了郭戎的兴趣。
最初,郭戎确实看不上对方的行动,但是结合回撤时候第五轮的布置,回想白天的整个过程。
简单回想,今天白天,第五轮总共调集出营的兵马超过了十二万。
十二万,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从兵力出动,兵力展开,兵力布置,攻防战,溃退之后的接应,疏导,阻击,警戒……
第五轮的指挥其实有板有眼,对战场、战局的判断相当的准确,命令下达的时机也算不上差,关键是临危不惧,临危不乱,能做到这些其实算得上合格了。
而且这还是驻扎在整个敌军营区,不同位置,不同区域,不同作用的十二万人。
毕竟,那是十二万人的兵马,哪怕放在非战斗时间,非战争区域,十几万人的召集、调动、指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关于军队人数和能指挥军队的人数,郭戎现在是深有体会的。
军队的规模,和战场上能指挥的规模绝对不是一个概念。
能指挥一万人,却非要指挥十万人作战,结果必然是反应迟钝,指挥失灵,体系崩溃,那绝对是一场噩梦。
郭戎自己为什么更喜欢直接指挥长缨军作战,而不是指挥几十万人规模的会战,就是郭戎很清楚自己不是那些真正的天才。
汉匈漠北决战,卫青麾下的步卒、骑兵、车阵超过十万;
大唐香积寺之战,郭子仪指挥的各路精锐更是超过了十五万;
……
卫青、郭子仪他们能做到,那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千年不出的帅才,也只有他们才能将十几万成分繁杂的兵马如指臂使。
至于郭戎自己,郭戎很清楚,在战场上,自己能指挥的上限就是四万人,而且是以长缨军这种自己熟悉的兵马。
否则,历史上是太多反面教材。
淝水之战,前秦战败的原因,与其说是北府兵精锐,郭戎认为没有人能指挥的了前秦那庞大的军队。
知晓这一些,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一种何等的自信。
回到卑沙城外的战场上,从派兵布阵上,就可以看出第五轮其实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。
整个过程,敌军的行动算不上流畅,表现没法给出满意,那并不是第五轮的问题,而是李师道塞给他的这些兵马师素质实在太差。
如果第五轮指挥的兵马里面有半数甚至三成是正经的唐军,郭戎相信卑沙城早就陷落,李愬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。
当然,顺境只是一个方面,遭遇攻击之后后半场才是他最为精彩的表现。
要知道,当时在水师八牛弩的饱和攻击之下,包围了卑沙城的敌军是瞬间崩溃的。
想要让这种溃军重新恢复指挥和体系,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能够表述的。
更何况,当时旁边卑沙城内有大量兵马虎视眈眈,随时可能打开城门开始追击和掩杀。
海面之上,近百艘海船依旧占据了整个海面,而且时不时就又有一枚两枚八牛弩弩矢飞射到了溃散中的叛军之中,使得原本就如同惊弓之鸟的敌军陷入更大的惊慌和崩溃。
战败立刻鸣金,精锐出击,疏导引导,殿后警戒,这一套真正看出了第五轮的能力和判断,败是败了,但是却用最合理的方式避免了战败变成彻底崩盘。
在这种情况下,还能平稳的将相当一部分兵员安安稳稳的撤回来,已经将第五轮的指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