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标是记得自己有个嫡长子的,应该是叫做朱雄英,听这个名字就能猜到这是朱元璋亲自起的,又要雄又要英,可见他爷爷对他的期望。
所以可以看出,那怕还不能确定孙子的资质,朱元璋依旧希望他能成为皇太孙,希望朱家的江山能够平稳的通过嫡长子继承。
嫡长子继承制,其实完整的意思是“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”。
朱标自然知道这个制度的种种弊端,但是他的利处也很明显,否则不可能从周开始一直传承到如今,但凡有比这个好的,千年来的帝皇们不会不考虑,这确实是权利过度最平稳的方式了。
权力这玩意看起来很玄乎,能把一个内八字的罗圈腿,变成外八字的大官步。能让农民的儿子,变成骑在农民头上拉屎的爷爷。甚至还能左右无数人的生死。
但你要往它祖坟上刨,就会发现权力的本质很简单,就是共识。
谁汇集的共识越多,谁的权力也就越大。一个人只有三个人相信他,他就这个家庭的主宰,一个人如果能让百万人相信他,那他就是帝王,若是有人能让十几亿人相信他,他就是释迦摩尼和耶稣。
皇帝汇聚了一个国家的共识,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他要把这份共识传下去,但是那么多的儿子传给谁?
论贤明论本事么?其实还是要看谁的共识多,这样权柄交接才会平稳。
但是在大皇子的党羽、母族妻族面前,大儿子就是英明,必须掌握权力。
在二皇子的党羽下属、母族妻族面前,二儿子就是贤德,必须掌握权力。
如此同下,每个皇子都有他支持的人,他身后都有一批与他利益相关的人,如果不早早定下继承者,必然是要斗的你死我活的。
最好的结果恐怕就是,最出色的那位以最快速度的干掉兄弟们,让国家迅速恢复安稳。
最坏的结果就是能力都差不多,结果打出狗脑子都奈何不了对方,硬生生的把国家斗废了,最后被外人摘了桃子。
这些朱标自然是清楚的,到了他这个地步很多时候就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做事了,所有人都觉得皇帝想干嘛就干嘛,其实从历史可以看出,哪些明君其实一直都在妥协,哪些昏君其实就是在发泄被各方限制的苦闷。
而且大臣们也是会维护嫡长子继承,只要没有与那位皇子利益相连,他们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坚定的护卫者。
他们从来都不需要贤明的皇帝,皇帝英明你还怎么捞钱,还怎么贪赃枉法?
最重要的是,立贤就意味着皇帝不会第一时间立太子,而大臣们就要不停的站队,稍微一不留神,站错了队,那可真是几代人的辛苦付之东流,除了哪些不得志的中下层官员谁会愿意干这个玩命的事。
那怕是清朝雍正所立的秘密立储制度,只需要查一查就可以清晰的得出结论,这内层依旧是嫡长子继承制。
雍正没有嫡子早夭,乾隆虽然是庶出老四,但他上面的哥哥都死了,所以他是长子。乾隆传位给老十五嘉庆,他上面早死了十二个哥哥,剩下两个都同是庶子一个书呆子一个残疾,所以他就算最正常的长子。嘉庆传位自己嫡长子道光,道光传位自己嫡长子咸丰,咸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同治。
所以清朝虽然是秘密立储,但总体上还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一套。
所以朱标现在只好寄希望于常洛华,让她能给大明多生几个健康聪慧的皇子。
那怕是后代有几个平庸些的,但只要能保证大明内部平稳,外界的压力就根本不算什么,若是随着时代流传,民智大开最后演变为君主立宪也可以,何况他也有信心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继承人。
朱标靠在椅子把脚放在书桌之上,不同在自己父皇的书房,屋里只有刘瑾在伺候,所以朱标也就能放松一下,不用再端着皇太子的规矩。
刘瑾走上前小心的把笔墨拿走,让朱标能更舒服的把腿脚伸直,自己走到门口守着。
大婚也不远了,朱标也得早做安排才是,无论如何朱标也会保证常洛华先生下嫡长子,朱标思虑了一会就回去睡觉了。
第二天一早,朱标让刘瑾送他写好的几个王爵封号到礼部,然后就起身去他那几个弟弟那边。
朱樉他们几个已经不小了,想来封王之后就要搬出去了,当然不至于直接去就藩,毕竟他们年纪还太小,不过搬出皇宫到自己的王府住是必然的。
王府工部已经着手修建了,朱标到的时候,皇子们已经开始读书了,大的小的各个都规规矩矩的坐在书桌前。
朱标现在一共有六个弟弟了,最小的朱榑也已经五岁了,当然他也马上不是最小的了,后宫已经有三四个嫔妃诊断出了喜脉。
在朱标眼里都是一群小萝卜头,但在别人眼中这可都是龙子,未来的王者。
朱樉他们三个看见朱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