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李世民忆起玄武门之变以后,他对待李泰和李承乾的态度有了显着的转变。往昔,他虽对两个儿子的争斗心怀不满,然而更多的是期望他们能够自行化解。现今,他的眼眸中时刻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之色。
一日,李世民于朝堂之上望着李泰和李承乾,语调沉重地说道:“朕自玄武门之变以来,日夜难以安枕。你们可晓得,朕最不愿目睹的便是兄弟相残。”李泰微微垂首,心中满是愧疚,回应道:“父皇,儿臣知罪,往后定会谨言慎行。”李承乾也赶忙说道:“父皇,儿臣也会与魏王和谐共处。”
李世民开始频繁地传召两个儿子,与他们倾心交谈。在一次谈话中,他对李泰说道:“泰儿,你具才华,怀抱负,但切不可因野心而迷失自我。”李泰默默颔首,说道:“儿臣明白,儿臣定会自我克制。”随后,李世民又对李承乾说道:“承乾,你身为太子,应当有容人之量,不可与兄弟计较过多。”李承乾恭敬地说道:“儿臣谨遵父皇训诫。”
然而,李世民心中的忧虑并未减轻。他时常在深夜独自在宫殿内徘徊,思考着究竟怎样才能真正让两个儿子停止争斗。他甚至开始思量是否要采取更为严苛的举措来约束他们。
“朕不愿再见到兄弟相争。”李世民说道。
“儿臣定会改过。”李泰说道。
“儿臣会与魏王和睦相处。”李承乾说道。
“泰儿,莫要重蹈旧辙。”李世民说道。
“儿臣不敢。”李泰说道。
“承乾,你要尽好太子之责。”李世民说道。
李世民看着李泰和李承乾,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愫。他深吸一口气,缓缓说道:“泰儿,你自幼聪慧,才华出众,为父知晓你有远大的志向。但你要清楚,这天下并非一人之天下,而是百姓之天下。你不可因一时的野心而忘却了兄弟之情,忘却了为君者的责任。当年玄武门之变,朕虽无奈为之,却也日夜备受煎熬。朕不想你重蹈覆辙,陷入那无尽的苦痛之中。你应当以国家为重,以百姓为重,与兄弟携手共进,共同为大唐的昌盛而努力。”
李泰听着李世民的话语,心中满是震撼。他从未想过父皇心中竟承载着如此多的痛苦和忧虑。他低下头,轻声说道:“父皇,儿臣知错了。儿臣定会牢记父皇的教诲,放下心中的执念,与兄长一同为大唐效力。”
李世民又转向李承乾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承乾,你为太子,身负重任。你应当有容人之量,有决断之能。不可因一时之气而与兄弟争斗。你要明白,作为未来的君主,你需要的是团结众人,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。朕当年在玄武门之变后,历经千辛万苦才稳定了局势。你不可让朕的心血付诸东流,不可让大唐陷入混乱之中。”
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愧疚,他跪地说道:“父皇,儿臣明白。儿臣定会以大局为重,与魏王和睦相处,共同为大唐的昌盛而努力。”
李世民微微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之色。但他心中的忧虑并未完全消散,他清楚,要让两个儿子真正放下争斗,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。
“泰儿,你可明白为父的苦心?”李世民问道。
“儿臣明白,父皇。”李泰说道。
“承乾,你当牢记自身的责任。”李世民说道。
“儿臣定当不辜负父皇期望。”李承乾说道。
“你们要相互扶助,不可再争斗。”李世民说道。
“儿臣遵旨。”李泰和李承乾齐声说道。
李世民注视着李泰,眼中透着深深的关怀。他深知,作为君王,他有责任教导自己的儿子,尤其是李泰这样才华出众,却可能因野心而步入歧途的儿子。他缓缓开口,语重心长地说道:
“泰儿,你自幼聪明过人,文武双全。为父一直以你为傲。但你也要明白,兄弟之间,和谐共处方能行稳致远。你与承乾虽性格不同,但都是我大唐的皇子,肩负着国家的重任。你们要相互扶持,而非相互争斗。”
李泰听着父皇的话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能感受到父皇的良苦用心,也能理解他的忧虑。他诚恳地说道:“父皇,儿臣铭记在心。儿臣愿放下心中嫌隙,与兄长齐心协力,共同为大唐效力。”
李世民微微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,然而他明白,光靠言语远远不够。他又说道:“泰儿,你要多研读圣贤之书,多领悟其中的道理。《论语》中说‘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’,你要以大局为重,不可因一时之气而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。”
李泰郑重地点了点头,说道:“父皇所言甚是,儿臣定当铭记。儿臣会多读《论语》,多向圣贤学习,努力做到克己复礼,真正做到以和为贵。”
李世民满意地笑了笑,说道:“你能如此想,自然甚好。但光说不做假把式。你要拿出实际行动来,真正与承乾和睦相处,做到彼此无间。这样,为父才能真正安心。”
李泰